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学记》“四重大”思想的教育本体论意蕴及价值

《学记》“四重大”思想的教育本体论意蕴及价值

2025-11-24 12:57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孟云飞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一、“四重大”命题的语义辨析与思想溯源

欲明“四重大”之深意,必先正其名义。此四句看似平行并列,实则内含严谨的逻辑递进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体系。

(一)“大德不官”:超越政治建制的德性完满

“大德”,指至高无上的德性、最完善的品格。《易传》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已将“德”提升至宇宙本体的高度。“不官”非指排斥为官,而是言明大德之境界已超越任何特定官职的局限与界定。官者,职分也,各有其守、各司其职。然“大德”如天地化育,无所不包,无处不在,它是一切具体官职背后普遍的道德根基。一个有“大德”之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其德性之光皆能朗照,其人格力量皆能感化。教育的首要目标,便是培育这种超越具体社会角色限制的内在德性,使学者成为德性上的“通人”而非“专人”。

(二)“大道不器”:超越实用技艺的真理认知

“大道”,即根本的规律、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老子》言“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强调道的普遍性与无限性。“器”则指有具体形制、功用的器具,引申为专门技能、实用知识。孔子曰“君子不器”,正与此处“大道不器”相呼应。掌握“大道”者,不为任何单一技能所束缚,其心智通达无碍,能应对万变。现代教育常陷于培养“人力资源”的窠臼,将人训练成社会机器中的特定“零件”,而“大道不器”则警示我们,真正的教育应当培养人的根本智慧与思维能力,使其具备思想的自由与创造的活力,而非沦为某种功能的“器具”。

(三)“大信不约”:超越契约约束的诚信自觉

“大信”,是最高的诚信,乃信之本体。《老子》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之辨,儒家亦将“信”列为五常之一。“约”指盟约、合同等外在规范。在世俗社会中,诚信往往依靠契约、法律等外部力量来维持。而“大信”则是一种内化于心的品质,它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强制与约束,发乎本心,自然流露。如天地运行,四时更替,从不违期,此乃“不约”之“大信”。教育所要培养的,正是这种发自生命本真的真诚无妄,使诚信成为人格的内在构成,而非权衡利害后的策略选择。

(四)“大时不齐”:超越整齐划一的时机智慧

“大时”,指根本的时机、天道运行的节律,类似于希腊哲学中的“凯罗斯”(Kairos)概念。“不齐”意为不追求表面的一致、不固守僵化的标准。天地化育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各有其时,从不强求一律。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并顺应这种根本的节律,在教育中则体现为“因时施教”、“因材施教”。它反对用统一的模式、机械的时间表来禁锢所有学生,强调尊重个体差异与发展节奏,在最恰当的时机给予最适宜的引导。

综上,“四重大”命题的思想渊源,可上溯至先秦儒道两家对形上之道的共同探求。它既吸收了道家(如《老子》“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辩证思维与超越精神,又融入了儒家对道德主体性与社会关怀的执着,形成了《学记》特有的教育形而上学。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