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学记》“四重大”思想的教育本体论意蕴及价值

《学记》“四重大”思想的教育本体论意蕴及价值

2025-11-24 12:57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孟云飞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三、“务本”的教育哲学与实践指向

“四重大”的落脚点是“务本”。何为教育之“本”?根据全文的脉络,此“本”至少包含三个层面:

(一)以“人”为本:教育的主体性回归

一切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是人本身。在“四重大”的视域下,教育的核心不是知识的累积、技能的熟练,而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格的完善。这意味着教育必须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与发展潜能(大时不齐),致力于唤醒其内在的德性自觉(大德不官)、思维活力(大道不器)与真诚品性(大信不约)。当教育偏离了这一根本,沦为政治或经济的附庸时,便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人的异化。

(二)以“道”为本:教育的内容超越

教育所传递的,最根本的应是“大道”——关于世界、社会与人生的根本智慧。各种具体的知识、技能(“器”)是必要的,但它们是承载“道”的舟车,而非目的本身。现代大学分科过细,专业壁垒森严,容易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思维狭隘化。“大道不器”启示我们,在专业教育之上,必须加强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培养学生贯通融汇的能力与宏观的视野。

(三)以“师”为本:教育的关键保障

《学记》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提出“师严然后道尊”。“四重大”的境界,并非学生可以自发达到,必有待于明师的引导。能够领会并践行“四重大”的教师,本身便是“活”的教材。他们不把自己局限于“教书匠”的角色(不官),不拘泥于单一学科(不器),以真诚的人格感召学生(不约),并能洞察每个学生的特质而因材施教(不齐)。尊师重道,实质是尊崇教师所承载的“道”与“德”。

在实践层面,“务本”的教育要求我们将教育的评价标准从外在的、量化的指标(分数、排名、就业率),转向内在的、质性的成长(德性、智慧、创造力);将教育的重心从知识的传授,转向思维的训练与人格的熏陶;将教育的关系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对话与生命的互动。

四、“四重大”思想的当代启示与价值重估

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教育面临着技术主义泛滥、功利主义盛行、人的片面发展等严峻挑战。《学记》“四重大”思想如同一面古老的明镜,映照出当代教育的诸多迷思,并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超越之路。

(一)对“教育异化”的批判与救赎

现代教育在追求效率与规模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已异化为一种“规训”机制。学生被按照统一的标准(齐)塑造,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商品(器),其诚信依赖于学分、文凭等制度约束(约),其价值被简化为未来的职业地位(官)。人在这场教育马拉松中,失去了内在的丰盈与创造的喜悦。“四重大”思想通过对这种异化状态的全面否定,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并指引教育回归其培养“自由而完整的人”的初心。

(二)为“通识教育”与“全人教育”提供古典支持

面对专业教育的日益碎片化,全球高等教育界正在重新倡导通识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与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而“四重大”思想,尤其是“大道不器”与“大德不官”,堪称这些现代教育理念最精炼、最深刻的东方古典表述。它告诉我们,教育的终极产品不应是“专家”,而是“通人”;不应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胸怀天下的君子”。这为我们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三)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独特价值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许多重复性、规则性的脑力与体力劳动将被机器取代。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恰恰是机器难以具备的能力:崇高的德性(大德)、跨界的创新思维(大道)、发自内心的真诚与信任(大信)、以及对复杂情境的洞察与把握(大时)。《学记》的古老智慧,意外地成为了面向未来的教育指南。教育必须更加专注于培养那些使人成其为“人”的根本素养,而非与机器竞逐那些即将被淘汰的技能。

(四)对构建“中国特色教育理论”的启示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教育理论体系,离不开对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记》作为世界教育史上独一无二的瑰宝,其“四重大”与“务本”思想,完全可以与西方进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进行深度对话,并贡献其独特的东方智慧。它强调内在超越、整体关联、有机生长、时机智慧的思想特质,能够弥补西方教育理论中过于强调外部建构、分析理性、技术控制的不足,为全球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哲学范式。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