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圈子”能否成就“大气候”
艺术品市场发展面临新常态,依靠大众消费需求的拉动,加之门槛低和方便快捷的优势,艺术“微店”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但这种高度依托小圈子的拍卖方式能走多远?艺术品市场赝品横行的痼疾会不会在微平台上更猖獗?这些问题困扰着艺术品交易者。
“8号拍”属于上海起步较早的微拍平台之一,近一年的字画拍卖,成交率在80%左右,成交价几乎都在万元之内,目前处于“微盈利”状态。这样的 成交价也是绝大多数微拍艺术品的价格区间。尽管卓克艺术网旗下的“艺麦微拍”曾经将朱新建的一幅美人图拍到16.5万元,创下微拍的拍卖价格纪录,但只是 孤例。多家微拍平台的数据显示,成交量最大的拍品集中在1000至5000元左右。
业内认为,目前微拍不适合高价艺术品。在市场信用体系不完善、拍卖公司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鉴定并非完全可靠的情况下,大家对现场拍卖尚不放心,不可能只凭图片网购价值不菲的艺术品,即便有朋友圈做信用担保。
“借助微信群的微拍不会影响传统的拍卖行业,而对一些销售中低价位艺术品的一级市场的画廊会有较大影响。”上海泓盛拍卖公司董事长赵涌表示,“从目前来看由于社交模式的变化,类似当年出现聊天室和论坛,借助微信平台的运作的微拍会有很长时间的生命力。”
赵涌将适于网上拍卖的艺术品归纳为三点:标准化,具有一定的升值潜力,有广泛的收藏群体。收藏群体大意味着此类艺术品价格不会太高,摄影与版画 在网上最受欢迎,因为他们的鉴定门槛低且价格平实。他认为高价位的艺术品对于普罗大众是没有意义的,那只是极少数人收藏的艺术品,电商关注的是亲民的艺术 品,与明星拍品无关。
微拍如何“保真”?四川联拍拍卖公司的负责人铁霄直言不讳:古玩市场上90%的藏品是赝品,在实体拍卖市场上,90%的拍卖公司也拍假货,只是 信誉好的大拍赝品较少而已。在收藏圈,只要不是花了大价钱吃了大亏,即使买到赝品,藏家也就自认眼拙了事。因为我国拍卖法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 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因此,国内艺术品网络拍卖中假拍和拍假乱象滋生,赝品横行。铁霄认为,电商平台上的艺术品价位普 遍偏低,藏家买到赝品、假货后,更不愿意声张。
但熟悉微信社区交流的藏家认为,微信拍卖相比实体拍卖,最大的优势就是信息的透明,虽说买的不如卖的精,但买家在网购环境下更容易得到对称的信 息,而且不会受到拍场现场气氛的影响,造成冲动性购买。据了解,目前国家标准委已正式立项《网络拍卖规程》,艺术品网络拍卖今年将有法可依。
藏家言:老电影《刘三姐》里对唱山歌,有这么两句——“财主有脚不走路哎,铜钱无脚走天下”。艺术品拍卖要走得长远,信息对称要好,交易费用要少,这是发展的硬道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借助线上线下的融合,微拍小圈子未必就不能拍高端艺术品。
看来蚂蚁雄兵就在门前,拍卖“大咖”们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