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运行图
(本图采自网络,仅供参考)
《淮南子·天文训》:
月,日行十三度七十六分度之二十六(当作“八”),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为月,而以十二月为岁。岁有馀十日九百分日之八百二十七,故十九岁而七闰。
月亮,每天运行13 28/76度,29 499/940日而为一月,而把十二个月作为一年。每年(比太阳周年视运动)尚差10 827/940日,不够365 1/4 日。因而十九年有七次闰年。比如,2014年闰九月,2017年闰六月,2020年闰四月,2023年闰二月等。
当今测定的时间,每个朔望月时间是29.53059日,十二个朔望月是354.3672天;太阳一回归年的长度是 365.24219879天,二者相差10.88天。
二十四节气是阴阳合历,它制定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日、月交会,北斗定时。《史记·律书》《汉书·律历志》:“朔旦冬至。”
《宋史·律历志》记载日、月交会的位置在二十八宿的斗、牛之间,固定在黄经270°,即“冬至”子时,《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纪年法计时开始。
由于太阳、月亮的运行时间并不同步,为了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这就需要置“闰”(19年7闰)。在19年中,其中7年没有立春(也叫寡春年、盲春年、哑年、寡年等),7年双立春,5年单立春。比如,2020年是双春年,2021年是寡春年。2025年是双春年(①2025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六,立春。②2026年2月4日,农历十二月十七日,立春)。也就是说,“立春”的时间不是固定的,所以就不能成为计时的开始,二十四节气的计时起点必须是“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