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研制原理

《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研制原理

2025-09-09 14:38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陈广忠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②浑仪

浑仪是古代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主要仪器,它是根据浑天说的宇宙论的原理设计的。用来观测太阳、月亮、五星、二十八宿等恒星、行星等的运行和度数等。

浑仪的起源很早。《尚书·舜典》中记载:“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西汉孔安国传:“璿,美玉。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唐初孔颖达疏:“玑衡者,玑为转运,衡为横簫,运玑使动於下,以衡望之。是王者正天文之器。 汉世以来谓之浑天仪者是也。”汉代以后,就叫浑天仪。一说,璿玑,指北极星。玉衡,指北斗星。

宋代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天文家有浑仪,测天之器,设于崇台,以候垂象者,则古之玑衡也。”他也认为就是浑仪。

研制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必须用浑仪观测天象,刘安和门客已经使用了浑仪。《淮南子·脩务训》中记载:“设仪立度,可以为法则。”《泰族训》:“县法立仪,必原起本末。”动词“设” “立”的“仪”是什么?《后汉书·张衡传》:“作浑天仪。”

35年后,汉武帝下令颁行太初历,征召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也曾作“浑仪”。(明)孙瑴编《古微书》:“李淳风上言:汉落下闳作浑仪,其后贾逵、张衡等亦各有之。”《史记·律书》索隐:“《益部耆旧传》云:‘闳字公长,明晓天文,隐于落下,武帝征待诏太史,于地中转浑天,改颛顼历作太初历’。”

浑仪,一般是由地平圈、子午圈、四游环、二至环、赤道圈、黄道圈、二分环、窥管等组成。

浑仪图

(本图采自网络,仅供参考)

创新意义

其一,《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科学依据,就是把古代天文、历法、数学和音律等四大学科,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观察、测定、计算、验证等完整的科学程序,建立了严密而又永恒的阴阳合历的时间制度,从而使淮南王刘安和三千门客的伟大科研成果,大白于天下。

其二,《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科学价值,就是彻底终结了秦王政六年(前241年,《吕氏春秋》成书之年)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秦朝、楚汉、西汉前期通行137年的颛顼历,创立了全新的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从《淮南子·天文训》《时则训》到《汉书·律历志》、《清史稿·时宪志》的2160多年间,被历代官方所继承,成为国家治理、农业经济、生态安全、生存发展、民俗节庆等的基本法规之一。

其三,《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理论基础,就是“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思想。《淮南子·天文训》《时则训》《地形训》等,构建了完整的“天-地-人”体系。阴(冬至)阳(夏至)消长,生生不息。北斗、日月,循环往复。年月日时,精准计时。《要略》中说:“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故著书二十篇,则天地之理究矣,人间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备矣。”可以说,《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认识论和宇宙观。

其四,《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厘清了诸多失误:

①“冬至”为第一节气。从汉武帝太初历(前104年)规定“夏历→正月→立春”之后,学界、民间、媒体认为“立春”是第一节气,这是误解。“冬至”“子”时,日、月“合朔”,计时开始。

②“惊蛰”为第六节气。考证了西汉刘歆《三统历》把“惊蛰”排在“立春”之后的失误。

③七十二候的5处失察。如“雉入大水化为蜃”等。纠正了从《大戴礼记·夏小正》《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等古代文献沿袭已久的错误记载。

其五,第一次提出了《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概念,构建了天文观测、数学推算、科学验证与自然规律相结合的独立纪年法体系,建立起了“天人合一”的理论架构,形成了“观象授时”的动态平衡,重构了二十四节气的历法属性、科学机制及文化哲学,填补了中国古代历法研究史上的空白。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