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浑仪
浑仪是古代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主要仪器,它是根据浑天说的宇宙论的原理设计的。用来观测太阳、月亮、五星、二十八宿等恒星、行星等的运行和度数等。
浑仪的起源很早。《尚书·舜典》中记载:“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西汉孔安国传:“璿,美玉。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唐初孔颖达疏:“玑衡者,玑为转运,衡为横簫,运玑使动於下,以衡望之。是王者正天文之器。 汉世以来谓之浑天仪者是也。”汉代以后,就叫浑天仪。一说,璿玑,指北极星。玉衡,指北斗星。
宋代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天文家有浑仪,测天之器,设于崇台,以候垂象者,则古之玑衡也。”他也认为就是浑仪。
研制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必须用浑仪观测天象,刘安和门客已经使用了浑仪。《淮南子·脩务训》中记载:“设仪立度,可以为法则。”《泰族训》:“县法立仪,必原起本末。”动词“设” “立”的“仪”是什么?《后汉书·张衡传》:“作浑天仪。”
35年后,汉武帝下令颁行太初历,征召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也曾作“浑仪”。(明)孙瑴编《古微书》:“李淳风上言:汉落下闳作浑仪,其后贾逵、张衡等亦各有之。”《史记·律书》索隐:“《益部耆旧传》云:‘闳字公长,明晓天文,隐于落下,武帝征待诏太史,于地中转浑天,改颛顼历作太初历’。”
浑仪,一般是由地平圈、子午圈、四游环、二至环、赤道圈、黄道圈、二分环、窥管等组成。
浑仪图
(本图采自网络,仅供参考)
创新意义
其一,《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科学依据,就是把古代天文、历法、数学和音律等四大学科,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观察、测定、计算、验证等完整的科学程序,建立了严密而又永恒的阴阳合历的时间制度,从而使淮南王刘安和三千门客的伟大科研成果,大白于天下。
其二,《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科学价值,就是彻底终结了秦王政六年(前241年,《吕氏春秋》成书之年)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秦朝、楚汉、西汉前期通行137年的颛顼历,创立了全新的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从《淮南子·天文训》《时则训》到《汉书·律历志》、《清史稿·时宪志》的2160多年间,被历代官方所继承,成为国家治理、农业经济、生态安全、生存发展、民俗节庆等的基本法规之一。
其三,《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理论基础,就是“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思想。《淮南子·天文训》《时则训》《地形训》等,构建了完整的“天-地-人”体系。阴(冬至)阳(夏至)消长,生生不息。北斗、日月,循环往复。年月日时,精准计时。《要略》中说:“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故著书二十篇,则天地之理究矣,人间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备矣。”可以说,《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认识论和宇宙观。
其四,《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厘清了诸多失误:
①“冬至”为第一节气。从汉武帝太初历(前104年)规定“夏历→正月→立春”之后,学界、民间、媒体认为“立春”是第一节气,这是误解。“冬至”“子”时,日、月“合朔”,计时开始。
②“惊蛰”为第六节气。考证了西汉刘歆《三统历》把“惊蛰”排在“立春”之后的失误。
③七十二候的5处失察。如“雉入大水化为蜃”等。纠正了从《大戴礼记·夏小正》《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等古代文献沿袭已久的错误记载。
其五,第一次提出了《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概念,构建了天文观测、数学推算、科学验证与自然规律相结合的独立纪年法体系,建立起了“天人合一”的理论架构,形成了“观象授时”的动态平衡,重构了二十四节气的历法属性、科学机制及文化哲学,填补了中国古代历法研究史上的空白。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