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音律与二十四节气
《后汉书·律历志》中记载:
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去)[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
气声共振的测定方法是:在一个三重的布满缇色布幔的室内,按方位设置律管,在律管末端放置苇膜烧成的轻灰。随着季节的变化,放置于不同律管中的轻灰,将为节气所动而飞扬。这种“候气”所用的律管也叫“律钟”。
十二音律管长图
(本图采自网络,仅供参考)
《淮南子》中把十二音律、管长、上下相生,同干支、节气、阴阳、月份(夏历)、时日等,密切结合。《天文训》中记载:
“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黄钟。”
又,《天文训》:
“黄钟位子,其数八十一,主十一月,下生林钟。......”
十二音律管长、二十四节气、十二月(夏历)关系图
观测天象和计算时间的仪器
完成《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制作,除了利用八尺圭表观测日影、配置候气实验室之外,还需要观测天象的仪器浑仪、准确计算时间的仪器漏壶等。
①漏壶
西汉河平二年铸造的泄水沉箭式计时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西汉时期出土的漏壶,已经多次发现。1958年陕西省兴平县砖厂出土铜漏壶,属于西汉中期青铜器文物,现藏陕西省咸阳市茂陵博物馆。1968年河北满城汉墓(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青铜漏壶,为西汉河平二年(前27年)铸造,属于泄水沉箭式计时器具,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
漏壶计时,约有3500多年的历史,广泛用于国家、民间计时和军事战争,古代又叫“水钟”“刻漏”等。《隋书·天文志·漏刻》记载:“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古代计时器,分为100刻,每刻相当现今15分钟。型式多种多样,计时原理基本相同。《淮南子》二十四节纪年法的精准计时,漏壶是最重要的计时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