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由“双眼视差”引发的现代艺术革新技法(组图)

由“双眼视差”引发的现代艺术革新技法(组图)

2019-12-04 11:59 文章来源:文汇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关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曾经有过很多经典表述——比如爱因斯坦说:“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需要同样的思维。”福楼拜则说:“科学和艺术总在山顶重逢。”也不乏各种成功实践——如今流传下来的达·芬奇的许多机械发明手稿中,就有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痕迹。

今天,二者之间的通融更是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大众关注。人们迫切想要了解艺术与科学为何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又如何能够发现更多交叉与碰撞的可能?

艺术与科学的交叉碰撞,不断拓宽人类创造力半径贝措尔德效应中藏着梵高配色的科学依据,循着“感受野”“视觉脑”读懂蒙德里安的格子画。19世纪,照相机的出现给了写实绘画致命一击。手执画笔的艺术家们纷纷革新技法,应对这场危机。从此,艺术走上越来越让人看不懂的道路,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抽象画派、未来派……众多新兴绘画流派纷至沓来,看似是为挣脱科学的束缚,《名画在左科学在右》一书作者林凤生却为人们揭示,现代艺术很多革新技法的出现,似乎都能从科学的角度找到其发展的合理性甚至是必然性。

印象派大抵是最为人熟知的现代艺术流派,热衷于捕捉大自然中光与影的微妙变化,将瞬间光感依据自己脑海中的处理附之于画布之上。为什么这样的绘画能够予人丰富的空间感与强烈的运动感?林凤生认为,或许奥秘就藏在“双眼视差”等人类所依赖的视觉机理中。所谓“双眼视差”,指的是人在观察近处物体的时候,两只眼睛会产生视差,即在两个视网膜上产生一对稍有差别的像,大脑便会把它们融合起来生成一个立体的图像,并能确定物体离观者的距离。19世纪中叶,物理学家查尔斯·惠特斯通爵士最早发现了这一奇妙现象。而用笔粗放、形象模糊的印象派画作,对观者的双眼视差恰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后,又有研究者发现,一定数量重复出现的图案元素将令人的大脑对信息进行错误的融合,产生“自适立体图”,也即一种隐隐约约的三维立体感。印象派画作往往充斥着大量碎而有序的小笔触,在对于天空、树叶、草丛、水波等处的描绘中,这样的笔触尤为明显。例如,在莫奈《透过树丛的春色》中,朝着一个方向、形状大同小异的一大片树叶,就组成了相似的视觉元素。它们在观者双眼视网膜上所呈现的图像,经过大脑融合,变成了一种朦朦胧胧、有着丰富层次的视觉效果。

再看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梵高。他的画作为何如此“辣眼睛”,浓烈的情绪仿佛从画面中喷涌而出?林凤生从贝措尔德效应中找到了梵高配色的科学依据。以发现者命名的贝措尔德效应,其实是一种色彩视错觉,揭示出人们对于色彩的感觉,其实与其周围的对比颜色有关,也就是说,色彩是客观的,而色感是主观的。让我们不妨格外留心梵高画作的色彩,他总是将鲜明的原色涂在彼此相邻的位置上,再加上他的画面有着很强的笔触感,不同颜色的短促线段根根分明。这些都将令画面获得一种“加法混光”的效果,使得本就鲜明的原色更趋绚丽光亮,进而让观者感到激情四溢。

将山峦、树木、房屋、苹果、人物统统简化成锥体、球体、立方体等种种形状的立体画派,仅仅是塞尚、毕加索等艺术家们脑洞大开?林凤生认为,这一系列画作一定也从自然科学里受到了些许启发。几何学与四维空间理论的提出,在他看来就对立体画派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画面上将一切物体形象破坏、肢解,然后再加以主观的拼凑、组合,立体画派这种以求所谓立体地表现出物体不同侧面的尝试,可不正是在探索肉眼看不见的四度空间?

至于那些追求彻底简化的抽象派,无论蒙德里安的格子画,还是波洛克肆意泼溅的色彩,科学中居然也都藏着对于它们的另类“打开方式”。这种打开方式,与“感受野”与“视觉脑”两个神经科学的术语有关。所谓“感受野”,指的是身体表面某个区域受到适当的刺激,将引起脑细胞的反应;而“视觉脑”,则将视觉看成了一个创造性的主动过程,认为人类的大脑面对丰富多彩的外界视觉信息时,总是能够从中筛选出一部分有用的信息进行解读。科学家们发现,大脑的神经细胞会对感受野里出现的特殊走向直线——无论水平、垂直还是倾斜的直线,以及拐角产生放电反应。这些直线和拐角,可谓构成形状或轮廓的基本要素,而大脑正是抓住由这些直线和拐角转换而来的几何形状,将其整合成最终映现出来的图像。由此看来,或许不难理解蒙德里安等艺术家为何如此强调线条、尤其是横平竖直的线条,人类的视觉从这样的线条中或将筛选出更为印象深刻的图像——大脑里确实有某些细胞只对特定走向的线条有反应。也有研究表明,视觉脑细胞感受野喜欢接收有蓝色方块的图像,同时对于白色背景中的蓝色方块又比对于黑色背景中的蓝色方块反应更为强烈。这样的结论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马列维奇一系列在白色背景上的方块画。这位艺术家所追求的视觉效果,简直像是为迎合大脑细胞的生理功能而量身定制的。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