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中国表现2023”艺术作品展与学术研讨会在沪成功举办

“中国表现2023”艺术作品展与学术研讨会在沪成功举办

2023-07-11 16:27 文章来源:江南时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汤筠冰教授从个体艺术表达形式和艺术传播的视角进行了发言。首先,她指出当代主义的兴起标志着集体性被打破,个性化得到强调。“个性”即是指社会中的特立独行或一般秩序下的特殊,亦或被认定为“独异性”之意。“独异性”(singularity)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重要的概念,从齐美尔在理性主义传统中提出个人主义兴起,到布朗肖、德里达、让-吕克·南希等西方哲学家都强调了个性的独异性的表达方式。德国社会学家莱克维茨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独异性社会,“要求文化具有普适性,却又以独异性为导向,这种矛盾体是生活方式对文化概念的诉求”。当代艺术界,艺术品一出现就要求具有独异性,强调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其次,当代传播方式相较大众传播年代有了显著不同,艺术作品通过新兴媒介的传播,逐步从PGC发展到UGC为主导,精英艺术开始走向大众艺术。线上与线下互动成为重要传播方式,艺术展览成为“网红打卡点”便与艺术传播的UGC内容生产息息相关。未来,AIGC内容生产将会成为艺术传播面临的新挑战。第三,中国表现具有包容性和弹性,这不仅体现在时空上,也反映在人群层面,即面向Z时代年轻人与青年亚文化上。面对新的艺术观者,“中国表现”以怎样的内容、形式和载体对于新一代的观者进行有效传播,这对“中国表现”打破圈层、双向破壁、走向国际具有重要的意义。

郭贇和王曜二位学者从概念生成、理论建构及传播等方面发表了其见解。郭贇认为“中国表现”提法贴切,实现了中国元素、语境及西方理念的有机结合。此外,有两点值得强调,第一,“中国表现”的历史渊源、文化语境、走出方式尚未完全明晰,理论建构极为重要,需纵横两维梳理中西方文化与艺术语境。第二,在传播问题上,他认同杨卫教授的观点,认为基于理论梳理可进行分单元展览。王曜指出,“中国表现”若要走得更远,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进行多元视域与层次的讨论、理论梳理、体系建构,而非停留于概念层面。此外,面向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传播,让严肃艺术吸引更多年轻人亦十分关键。将理论梳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中国表现”不断前行。

研讨会的最后,彭锋教授对本次“中国表现2023”艺术研讨会所取得的丰富的成果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尽管对于“中国表现”的命名、界定、特征、旨趣、理论脉络、传播方式等,大家从各自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与见解,甚至出现了不同观点争论,但这恰恰是相当有益的。“中国表现”本就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有弹性的、变动不居的谱系,应当允许有多种版本与角度的理解,并且相互争鸣、相互启发,只有这样,“中国表现”的创作水平与理论体系才能更好的发挥和建立。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