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表现”的传承与传播
研讨会上,艺术家们多从“中国表现”艺术家的创作精神以及绘画特征进行了思考,且不约而同地就中国艺术的传播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北京大学的董强教授从概念创造与传播的角度对“中国表现”进行了思考。他指出,观点创造和艺术创作都应当具备当代性,应当具有共同价值,这要求我们积极投身国际传播实践。艺术讨论中应避免使用过于宽泛的概念,因为概念一旦过于宽泛便无法唤醒被传播对象的感性经验,无法形成共识,传播效果也便有限。譬如“表现”一词包含了文学、音乐、绘画等多个领域的表现方式,而在引入“中国”或“国家”此类概念时,亦可能引起混淆。尽管任何艺术家的特点都无法被限定,但从学理角度看,如何用“中国表现”这一概念恰当地为此种艺术潮流定位,并使其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接受,则是应当继续探索的课题。此外,董强教授还谈到了“表现主义”的溢出性,他认为“溢出性”和“逸性”一样,都强调一种由内向外溢出的动感,都表现出一种向外延伸的趋势。但同时,“表现主义”又并非纯粹放纵,它还具备一种内在控制力,这种控制力展现了一种超越自我的状态,并与某种关系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