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拍卖 > 拍卖巨头苏富比北京市场遭遇惨败(图)

拍卖巨头苏富比北京市场遭遇惨败(图)

2015-12-24 08:10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苏富比成交额对比苏富比成交额对比

今年秋拍已诞生4件过亿拍品,分别出自嘉德、保利(两件)和上海嘉禾拍卖行热闹的局面,引发业界关于拍卖市场是否“V”形反转的热议。然而与之形成鲜明落差的是,已有271年历史的国际拍卖巨头苏富比却在北京遭遇滑铁卢。长达八年时间,横扫全球艺术品市场的苏富比究竟为何攻不下北京市场?

卢扬 陈丽君

成交额三年暴跌超10倍

从2007年苏富比拍卖行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到2012年9月进入北京天竺保税区,在北京拍卖市场布局了八年之久的国际巨头拍卖行苏富比,却迟迟没有交出一份让业界瞩目的成交记录。今年秋拍苏富比北京的成交额仅为1650万元,相比较今年秋拍香港苏富比的26.69亿港元(约22亿元),同属苏富比,但北京与香港拍卖市场却是天壤之别。

2012年9月苏富比在北京举行首场拍卖,推出艺术家王怀庆的观念雕塑《自己和自己的影子》,最终以169万元成交。苏富比(北京)在内地的首次大型拍卖于2013年12月1日举行,共上拍141件拍品,总成交额2.27亿元,尽管与香港秋拍41.94亿港元(约35亿元)的成交额相差甚远,但跨入北京二线拍卖行阵营,随后苏富比(北京)成交额并没有提升,而是连续下滑,2014年春拍成交额降至1.149亿元,同年秋拍则继续被腰斩,总成交额为6174.11万元。今年春拍继续下滑,以4048万元落槌,于日前刚结束的秋拍仅仅成交1650万元,创造了苏富比在内地艺术品交易的历史新低。而苏富比在北京三年的成交业绩暴跌10倍以上。

海外优势成国内劣势

作为国际拍卖巨头,拍品资源无疑是苏富比的优势之一,尤其是西方艺术品的征集,是国内拍卖行目前阶段难以企及的,但这一国际优势在中国内地市场则变成了一大劣势。

北京拍卖协会会长甘学军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算了一笔账,如果将海外拍品运到国内拍卖,就会涉及到关税等,如果拍卖行自行解决,一件1000万美元的拍品,需要缴纳6%的关税即60万美元,17%的进口增值税即170万美元,此外还有保险税等其他费用,实际需要24%左右的复合税。这么高的税收下,就需要保证拍卖的利润率超过至少24%,但想达到这么高的利润很难,而且,繁杂的通关手续,仓储、物流安全等问题都是拦路虎。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