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晓飞作于2009年的《肢僵硬》 以160万在上海佳士得落槌
第一财经日报 孙行之 钱梦妮
“这一年是深度调整的一年,在困难的整体经济背景下,艺术品拍卖行业的信心遇到挑战。不仅是拍品结构,整个行业结构也遇到了困难,已经到了不得不努力寻求转变的境地。”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总裁助理、中国书画部总经理郭彤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这样讲述自己对2015年拍卖行业总体趋势的看法。
每年的拍卖都有几个高价纪录出现,今年依然不例外。但从成交量、人气以及交投活跃度而言,眼下的情况依旧难言乐观。至今已历4年的调整中,人们对艺术品的认知逐渐发生变化,拍卖行业内部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2015年,大部分内地拍卖场都比去年更为冷清,缩减拍品数量是普遍采用的策略,成交量普遍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小型拍卖公司已经停止拍卖或倒闭。但另一方面,一些小而精、注重学术梳理的专场依旧得到了极高的关注度,知名拍卖公司的传统强项也依旧能够得到市场认可,人气呈现两极分化。从藏家的需求偏好看,“西方近现代绘画”、“红色经典”以及年轻当代艺术家作品成为今年的市场热点。
如今,秋拍尚未终结,郭彤已经在上海开始新一轮征集,谈及对来年的展望,她说:“这么多年以来,各个门类、年代、地方画派,都是各领风骚三五年。目前来说,个人趣味和学术风雅是一个新的取向,我个人感觉这个取向也会是下个年度的亮点。”她的这一观点与西泠印社拍卖公司总经理陆镜清不谋而合,“人们对艺术的认知正逐渐成熟,不再追求大名头,而是就艺术内容出发,寻找能够融入生活的、符合自己审美观的艺术品。”在他看来,近年人们对丰子恺、马一浮、弘一法师、郑孝胥等人的作品的重新评估,正体现了认知上的变化。
更精巧的专场
今年,当代艺术作品市场的蓬勃向上似乎仅体现在一级市场上,二级市场的情况却不乐观。张晓刚、曾梵志等较早进入拍卖市场的艺术家,在今年的香港秋拍中表现依旧平淡,而年轻的“70后”艺术家们的作品,除个别在苏富比春拍上大出风头之外,总体成交情况也不如去年。部分拍卖会上当代艺术拍品人气远逊于传统的中国近现代书画。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也有一些在学术上精耕细作的专场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上海佳士得秋拍推出的“+86 First Open” 首次将“中国年轻艺术家”作为整体概念向国际市场推出,其中一些艺术家是第一次进入二级市场,绝大部分作品也是首次拍卖。拍卖之前,拍卖公司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为作品和艺术家做了颇具学术性的阐释与梳理。拍卖之前,这一专场已经赢得了各方高度关注。最后的市场反应也算上佳:成交额1384.3万元人民 币,成交率达到97%,仅有1件作品流拍。